內容來自YAHOO新聞

寫一種有溫度感的台灣史

中國時報【楊渡】

當然,最複雜的是二二八。有關二二八的討論,已被簡化為外來政權的壓迫、族群的衝突、軍隊的鎮壓、清鄉的殘殺……。相關的真相已經很難冷靜討論。更麻煩的是它被去除了歷史的脈絡。

例如:台灣光復當時的社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面貌?當中華民國政府還未來臨前,誰來維持社會秩序?在政權輪替之際的無政府狀態下,台灣人從日本的軍國主義統治下解放出來,如何開始一個新的生活?被殖民五十年的台灣人懂得自主自治嗎?那時的台灣人有沒有對未來的夢想?

如果不了解當時台灣社會,就無法理解為什麼台灣會迅速從光復初期的充滿理想希望,迅速轉變為幻滅失望的歷程。本書中,我試圖從一九四五年《台灣新報》的新聞報導,來重建一個真實而貼近的生活的面貌。

然而,即使是隔了那麼久的「舊聞」,當我看到日本被原子彈大轟炸的新聞時,那報導裡對原子彈的全然無知,日本軍方那種強自鎮定的分析的口氣,都讓人感到深深的悲憫。世間之戰爭死亡,莫過於原子彈,而燃燒灼殺之殘忍,亦莫過於原子彈。可死者卻大多是日本百姓。那發動戰爭的日本天皇,可曾有一絲悲憫之心?一九四五年的台灣,有戰爭,有混亂,有歡欣,有悲傷,在政權轉換之際,那人間的容顏真是最難得一見的人性真實。那一年確是值得「深深凝視」的一年。

然而,隨之而來的二二八事件卻是讓台灣從歡欣走向沉默悲情的轉捩點。有關二二八的研究早已汗牛充棟,但我後來發現真正採訪到當事人的報導非常少,反而各種以訛傳訛的誇大描述特別多。

因此,我曾做過紀錄片《還原二二八》,以當事人的口述訪問為主,重現當年場景。最難得的是訪問到一個不可能的人:二二八事件的主角──林江邁的女兒──林明珠。受訪時她已七十多歲,回憶起和母親在南京西路一帶賣香菸的童年往事,以及二月二十七日,事件爆發之際,她所見的一切,依然歷歷在目。這給了我們一個真實的現場二二八,那才是當時最真實的記憶。

最不可思議的是,本該懷著被迫害的痛苦度過餘生的林江邁,竟把她的女兒嫁給了陳誠的警衛隊長,並且得到家族的祝福。這一對夫妻走過幾十年歲月,患難與共,相扶相持,恩愛不渝,這大約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內幕吧。銀行汽車貸款部文山區法拍撤回

在這本書中,我試著從報導文學的角度,來刻劃林江邁和她女兒的生命故事。

這個故事特別的重要,原因在於如果林江邁都可以拋棄恩怨,選擇自己的人生,為什麼後代的人還要懷抱著仇恨走下去呢?

當然,要解除二二八的魔咒,最重要的仍在除去歷史的斷層,還原歷史真相。

它有三個功課:第一,要從台灣光復初期的社會結構、經濟狀況、政治光譜等來分析,了解光復初期兩岸社會發展階段的差距。才能看清二二八的結構性根源。第二,要了解日據時代社會運動的脈絡,才能明白一九四五年光復後的台灣社會,也才明白是誰在二二八之時起了領導的作用。第三,二二八之後,台灣社會如何演變,如此大的全面衝突事件,竟可以因為軍隊鎮壓而徹底消失嗎?台灣人這麼容易臣服而不反抗?

如此一追溯,我們就會看見二二八鎮壓後,伴隨著大陸社會主義革命而開展的地下反抗運動,是如何連結到一九五○年代白色恐怖清鄉,並影響後來的土地改革。現在,這個脈絡大體被淡化甚至去除了,只剩下「外來政權壓迫」這樣的政治口號。但簡化的口號對我們理解真正台中市還清債務的歷史是毫無幫助的。

失去真實的歷史,只剩下政治口號的對抗,這樣的歷史,怎麼讓我們向孩子交代?難道,我們還要孩子帶著這種被欺騙的歷史,被扭曲的心靈,去走向一個仇恨的未來?

重新整理這些台灣史的時候,我總是想起小時候,祖母形容一個父親的朋友說:他做人有情有義,總是靜靜的來看望,時間久了,才知是「有深緣」的人。

「有深緣」是一個微妙的台灣話。我已經很久未曾聽到了。它形容一個人珍惜人情義理,交朋友久了,互相了解,才會有較深的緣分,這叫「深緣」。

我所感受的台灣人台灣史,是有溫度的,是父祖的生命與記憶。如此貼近,如此溫暖,但它需要一點時間去了解,去疼惜。它不是冰冷的劍,是溫暖的茶;是「深緣」。

但願我寫的台灣歷史,可以讓我們自我凝視,在凝視的沉靜中,帶給我們對彼此的「深緣」。(下)

(本文為作者新書《島嶼的另一種凝視》自序,天下文化出版)



新聞來源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寫-種有溫度感的台灣史-215006975.html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oper8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