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內容來自hexun新聞
信貸新竹新埔信貸公私合力戰 低迷
民國二十年(1931年),神州大地,流年不利。但43歲的寧波商人劉鴻生起初相信,這會是大展宏圖的一年。元旦前幾天,他以總經理身份,代表數月前重組成立,坐擁近200萬元資本的大中華火柴股份有限公司,首度出手,收購漢口燮昌火柴廠,後者曾為中國最大的火柴企業。此時,國民政府定鼎南京剛滿三年,全國政局初見穩定,日後以“火柴大王”之聲名風靡海內的劉鴻生,跟大多數身處通商大埠的同仁們一樣,對新政權期望甚高,決心大幹快上。他們沒有想到,天災與外患交織而成的一次嚴重經濟衰退,即將襲來,而日益對外開放的沿海沿江各省市場,首當其沖。厄運連連漢口燮昌火柴廠1897年由劉鴻生的兩位寧波老鄉—“滬上五金大王”葉澄衷與“漢口頭號商人”宋煒臣聯袂創辦,經營已逾30年,20世紀初即年產火柴過億盒。但負責主持的宋煒臣1926年去世前後,該廠已陷於不景氣。劉鴻生早年做“煤老板”和“船老大”起傢(一戰期間租船自秦皇島裝運開灤煤到滬銷售,賺銀百餘萬兩),1920年涉足實業,在蘇州創設華商鴻生火柴無限公司,12萬元總股本中他出資9萬元,為最大股東。1930年下半年,為避免同業惡性競爭,劉說服設在上海和鎮江的熒昌、中華兩傢火柴廠,與蘇州鴻生廠三合為一,成立總股本191萬元的大中華火柴股份有限公司,他出任總經理。天有不測之風雲。1931年7月,長江突發百年不遇大洪水,華中工業及貿易重鎮武漢三鎮被淹超過100天,百業停頓,劉鴻生從昔日競爭對手那裡收購回來的廠房機器,自然沒來得及完成重整投入生產。下遊的九江、蕪湖、南京、揚州等主要商埠亦未能幸免,損失慘重。同時,江蘇、安徽兩省持續大雨,淮河及大運河水位暴漲,大片農田受災之外,津浦線鐵路(天津—南京浦口,今京滬線長江以北段)也與平漢線(今京廣線北段)一樣“斷路”。江淮地區受災八省(蘇、皖、鄂、湘、贛、浙、豫、魯),為全國農業及工商業精華所在。據統計,八省受災耕地面積約1.4億畝,農戶850餘萬戶,農產品(000061,股吧)損失4.5億元以上,災區農村經濟形同破產。再加上水陸交通動脈癱瘓,貨物進出無期,對剛剛從軍閥混戰走出來,正待恢復元氣的中國經濟打擊之大,可想而知。屋漏偏逢連夜雨。7~9月間的江淮大水尚未完全消退,“九·一八事變”後,中國天然工礦業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東北三省,極短時間裡全境陷於日寇之手,本已步履艱難的國傢近代工業化進程,痛折一臂。厄運還沒有完。1932年初“一·二八”淞滬抗戰爆發,中日軍隊在上海鬧市區激戰,除軍民死傷過萬外,戰區工商業及居民的直接間接損失,高達14.8億元,相當於當年全國財政收入6.19億元的兩倍多。作為中國金融和經濟中心的上海,因戰火足足停市3個月,由此造成的全面損失,更加難以計數。“一·二八”戰火還導致一個嚴重後果:南京國民政府頭一次被迫宣佈“債信破產”。原因是幾年來發行的政府公債數額巨大,每年需償付本息不下2億元,而當時南京政府實際年收入不過3億~4億元,還要應付外債及各項軍政開支,可謂捉襟見肘。上海戰事發生後,債券價格暴跌,財政立馬周轉不靈。財政部長宋子文不得不於2月中旬以“國難當頭,稅收奇絀,財政緊迫”為由,向銀行公會等團體提出“減債辦法草案”,主旨是減低原定利息,推遲還本期限。共赴國難除瞭突如其來的天災與兵火外,1931年前後中國經濟走向低迷,還有一個人所共知的大氣候:1929年源自美國,隨後席卷全世界的“大蕭條”。以近代民營工業中地位舉足輕重的生絲業為例:20世紀20年代,繅絲工業中心上海和無錫,經歷瞭一輪投資大增、產銷兩旺的繁榮時期。但30年代初,“大蕭條”令國際生絲貿易低落,日本絲廠又在國際、國內市場上大舉截擊華資絲業,1930年以後,上海、無錫數以百計的絲廠產銷急劇下降,普遍遭遇虧損,中小絲廠屢屢停工倒閉,隻有少數大企業能勉力維持。面對經濟不景氣與工商界困境,坐上江山不久的南京國民政府,為穩定大局計,當然不能袖手旁觀。1930年,作為“政府特許國際匯兌銀行”的中國銀行(601988,股吧)(總部已由北京遷至上海),召集無錫永泰、上海瑞倫等四傢當年規模最大、產品最優的絲廠,增資10萬兩白銀,改組成立通運生絲貿易公司,專門負責股東絲廠產品海外運銷,所售生絲利潤往往比其他同業要高。據時人回憶,“生絲不通過洋行,自己直接銷售,在當時的中國,還隻此一傢”。1931年2月,絲價突然大瀉且持續走低,向銀錢業借款(通常以絲、蠶抵押)總額達3000萬元的上海各繅絲廠,資金鏈發生問題,連累銀錢業本身也出現瞭周轉困難,金融危機一觸即發。絲廠及銀錢公會緊急向國民政府求助。政府為免發生連鎖反應,批準發行“江浙絲業公債”800萬元,其中600萬元指定貸給各絲廠以渡過難關。後來,因廠商日子艱難,財政部幹脆一紙文告,讓這筆債款不瞭瞭之。劉鴻生的大中華收購漢口燮昌火柴廠後數日,即1931年元旦,國民政府在全國實行“裁厘”,即各省取消貨物流通稅,負責征收內地稅的數十處“常關”(與征進出口稅的海關相對)也陸續撤銷。據財政部統計,“裁厘”後政府每年減少稅收9936萬元,約占常年歲入的四分之一。雖然不少省市因地方財政來源大減而屢有怨言,實際執行亦不能徹底,但苦於苛捐雜稅繁多的商人們額手稱慶,輿論則贊許說“這一改良效果之好,大大超出預料之外”。同年五六月間,國民政府實業部先後頒佈《小工業及手工業獎勵規則》《獎勵工業技術暫行條例》,規定“凡出品優良者,給予獎金、獎勵、獎章以及匾額”,對於工業上的物品或方法首先發明者,給予5年到10年的專利以資獎勵。也許正因為新政權一定程度上表現出“恤商情、保增長”的姿態,對民間資本管制較松,並確有勵精圖治的諸多舉措,盡管滔天洪水與外敵入侵接踵而至,但劉鴻生等一批正當壯年的新銳實業傢,投資信心仍在。守望相助繼收購漢口燮昌火柴廠後,劉鴻生馬不停蹄,自1931年1月起,九江裕生、蕪湖大昌、揚州耀揚等火柴廠先後並入大中華,公司又投資興辦梗片廠,自制火柴桿。由於同業合並,競爭減弱,火柴售價得以上漲,大中華開始賺錢瞭。“九·一八”及“一·二八”事變發生,國內抵制日貨運動高漲,一度占據中國火柴市場半壁江山的在華日資廠(實由瑞典火柴業巨頭控制)大受打壓,大中華公司乘機趕上,年盈利超過40萬元,繼續大手筆擴張投資。1931年11月,劉鴻生還得到民營金融傢陳光甫之助,以新建的企業大樓作抵押,向其麾下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(下稱上海銀行)借款100萬元,開辦中國企業銀行,由商貿、實業轉而試水金融業。跟劉鴻生一樣逆勢而動的,還有“面粉大王”和“棉紗大王”無錫榮氏傢族。1931年4月,榮氏集團旗下的申新九廠在上海開工。它最早的前身,是半個世紀前李鴻章創建的中國第一傢機器紡織廠“上海機器織佈局”,歷經風雨後改名三新紗廠,有近7萬枚紗錠和上千臺佈機,榮傢老大榮宗敬以低價收購其全部廠房設備,改頭換面,重新投產。10月份,榮傢又斥資340萬兩銀子,收買上海厚生紗廠,更名申新六廠。前者原是擁有紗錠73000多枚,織機近千臺的大廠,剛剛因市場不景氣及經營不善於1930年底停業。曾在四年前“寧漢分立”的關鍵時刻,發動江浙商界出錢支持蔣介石“上位”的陳光甫(詳見本報2013年9月2日D8版《寧漢分合看“獻金”》),那段動蕩的日子裡也沒閑著。1931年江淮大水,幾乎讓上海銀行遭遇滅頂之災。當年9月,洪水將退未退之際,市場上突然風傳該行漢口分行作為貸款抵押的大量食鹽受淹,損失數百萬元,又稱其總行在公債和黃金投機上虧本1000萬元,一時引發上海、南京兩地分行儲戶恐慌性擠提風波,十餘天內取款4400萬元,占上海銀行存款總額三成半。如果不是陳光甫以中國銀行常務董事身份,緊急請求多年老友、中國銀行總經理張公權出手相助,後者及時提供瞭足夠的信用保證及現銀支持,上海銀行怕這一關也過不瞭。但性格堅韌的陳光甫,從危機中發現商機。擠提風波結束不到兩個月,上海銀行即出資20萬元,聯手商務印書館、無錫榮宗敬、英商太古洋行及倫敦數傢保險(放心保)公司,在上海成立總股本50萬元的中外合資寶豐保險有限公司,專營水火保險,陳光甫以大股東身份出任總經理。陳光甫的另一創舉,是1931年春天,促成上海銀行與華洋義賑會(民國期間中外人士合辦的最大民間慈善組織)訂立合同,向河北農村合作社貸款2萬元(後增至5萬元),這是中國近代以來城市金融資本流入農村之始。到瞭1933年1月,上海銀行設立農村合作貸款部,當年放款超過100萬元,1935年更增至600萬元以上。這幾百萬元的農村貸款,與1931年江淮大水中八省農戶數億元計的重大損失相比,連杯水車薪都未必算得上,但畢竟擠開瞭一條縫。想想七八十年後,為滿足鄉鎮民間的資金饑渴,仍然有人要鋌而走險,“非法集資”,以至遭遇牢獄之災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,就能掂量出陳光甫及上海銀行當初決策的勇氣和分量瞭。曾參考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編《劉鴻生企業史料》及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教授王方中編《中國經濟史編年記事1842—1949年》。主題圖選自劉香成等編《上海1842—2010:一座偉大城市的肖像》。
新聞來源http://news.hexun.com/2013-09-28/158396848.html
廠辦信貸年息借貸增貸轉貸
信貸新竹新埔信貸公私合力戰 低迷
民國二十年(1931年),神州大地,流年不利。但43歲的寧波商人劉鴻生起初相信,這會是大展宏圖的一年。元旦前幾天,他以總經理身份,代表數月前重組成立,坐擁近200萬元資本的大中華火柴股份有限公司,首度出手,收購漢口燮昌火柴廠,後者曾為中國最大的火柴企業。此時,國民政府定鼎南京剛滿三年,全國政局初見穩定,日後以“火柴大王”之聲名風靡海內的劉鴻生,跟大多數身處通商大埠的同仁們一樣,對新政權期望甚高,決心大幹快上。他們沒有想到,天災與外患交織而成的一次嚴重經濟衰退,即將襲來,而日益對外開放的沿海沿江各省市場,首當其沖。厄運連連漢口燮昌火柴廠1897年由劉鴻生的兩位寧波老鄉—“滬上五金大王”葉澄衷與“漢口頭號商人”宋煒臣聯袂創辦,經營已逾30年,20世紀初即年產火柴過億盒。但負責主持的宋煒臣1926年去世前後,該廠已陷於不景氣。劉鴻生早年做“煤老板”和“船老大”起傢(一戰期間租船自秦皇島裝運開灤煤到滬銷售,賺銀百餘萬兩),1920年涉足實業,在蘇州創設華商鴻生火柴無限公司,12萬元總股本中他出資9萬元,為最大股東。1930年下半年,為避免同業惡性競爭,劉說服設在上海和鎮江的熒昌、中華兩傢火柴廠,與蘇州鴻生廠三合為一,成立總股本191萬元的大中華火柴股份有限公司,他出任總經理。天有不測之風雲。1931年7月,長江突發百年不遇大洪水,華中工業及貿易重鎮武漢三鎮被淹超過100天,百業停頓,劉鴻生從昔日競爭對手那裡收購回來的廠房機器,自然沒來得及完成重整投入生產。下遊的九江、蕪湖、南京、揚州等主要商埠亦未能幸免,損失慘重。同時,江蘇、安徽兩省持續大雨,淮河及大運河水位暴漲,大片農田受災之外,津浦線鐵路(天津—南京浦口,今京滬線長江以北段)也與平漢線(今京廣線北段)一樣“斷路”。江淮地區受災八省(蘇、皖、鄂、湘、贛、浙、豫、魯),為全國農業及工商業精華所在。據統計,八省受災耕地面積約1.4億畝,農戶850餘萬戶,農產品(000061,股吧)損失4.5億元以上,災區農村經濟形同破產。再加上水陸交通動脈癱瘓,貨物進出無期,對剛剛從軍閥混戰走出來,正待恢復元氣的中國經濟打擊之大,可想而知。屋漏偏逢連夜雨。7~9月間的江淮大水尚未完全消退,“九·一八事變”後,中國天然工礦業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東北三省,極短時間裡全境陷於日寇之手,本已步履艱難的國傢近代工業化進程,痛折一臂。厄運還沒有完。1932年初“一·二八”淞滬抗戰爆發,中日軍隊在上海鬧市區激戰,除軍民死傷過萬外,戰區工商業及居民的直接間接損失,高達14.8億元,相當於當年全國財政收入6.19億元的兩倍多。作為中國金融和經濟中心的上海,因戰火足足停市3個月,由此造成的全面損失,更加難以計數。“一·二八”戰火還導致一個嚴重後果:南京國民政府頭一次被迫宣佈“債信破產”。原因是幾年來發行的政府公債數額巨大,每年需償付本息不下2億元,而當時南京政府實際年收入不過3億~4億元,還要應付外債及各項軍政開支,可謂捉襟見肘。上海戰事發生後,債券價格暴跌,財政立馬周轉不靈。財政部長宋子文不得不於2月中旬以“國難當頭,稅收奇絀,財政緊迫”為由,向銀行公會等團體提出“減債辦法草案”,主旨是減低原定利息,推遲還本期限。共赴國難除瞭突如其來的天災與兵火外,1931年前後中國經濟走向低迷,還有一個人所共知的大氣候:1929年源自美國,隨後席卷全世界的“大蕭條”。以近代民營工業中地位舉足輕重的生絲業為例:20世紀20年代,繅絲工業中心上海和無錫,經歷瞭一輪投資大增、產銷兩旺的繁榮時期。但30年代初,“大蕭條”令國際生絲貿易低落,日本絲廠又在國際、國內市場上大舉截擊華資絲業,1930年以後,上海、無錫數以百計的絲廠產銷急劇下降,普遍遭遇虧損,中小絲廠屢屢停工倒閉,隻有少數大企業能勉力維持。面對經濟不景氣與工商界困境,坐上江山不久的南京國民政府,為穩定大局計,當然不能袖手旁觀。1930年,作為“政府特許國際匯兌銀行”的中國銀行(601988,股吧)(總部已由北京遷至上海),召集無錫永泰、上海瑞倫等四傢當年規模最大、產品最優的絲廠,增資10萬兩白銀,改組成立通運生絲貿易公司,專門負責股東絲廠產品海外運銷,所售生絲利潤往往比其他同業要高。據時人回憶,“生絲不通過洋行,自己直接銷售,在當時的中國,還隻此一傢”。1931年2月,絲價突然大瀉且持續走低,向銀錢業借款(通常以絲、蠶抵押)總額達3000萬元的上海各繅絲廠,資金鏈發生問題,連累銀錢業本身也出現瞭周轉困難,金融危機一觸即發。絲廠及銀錢公會緊急向國民政府求助。政府為免發生連鎖反應,批準發行“江浙絲業公債”800萬元,其中600萬元指定貸給各絲廠以渡過難關。後來,因廠商日子艱難,財政部幹脆一紙文告,讓這筆債款不瞭瞭之。劉鴻生的大中華收購漢口燮昌火柴廠後數日,即1931年元旦,國民政府在全國實行“裁厘”,即各省取消貨物流通稅,負責征收內地稅的數十處“常關”(與征進出口稅的海關相對)也陸續撤銷。據財政部統計,“裁厘”後政府每年減少稅收9936萬元,約占常年歲入的四分之一。雖然不少省市因地方財政來源大減而屢有怨言,實際執行亦不能徹底,但苦於苛捐雜稅繁多的商人們額手稱慶,輿論則贊許說“這一改良效果之好,大大超出預料之外”。同年五六月間,國民政府實業部先後頒佈《小工業及手工業獎勵規則》《獎勵工業技術暫行條例》,規定“凡出品優良者,給予獎金、獎勵、獎章以及匾額”,對於工業上的物品或方法首先發明者,給予5年到10年的專利以資獎勵。也許正因為新政權一定程度上表現出“恤商情、保增長”的姿態,對民間資本管制較松,並確有勵精圖治的諸多舉措,盡管滔天洪水與外敵入侵接踵而至,但劉鴻生等一批正當壯年的新銳實業傢,投資信心仍在。守望相助繼收購漢口燮昌火柴廠後,劉鴻生馬不停蹄,自1931年1月起,九江裕生、蕪湖大昌、揚州耀揚等火柴廠先後並入大中華,公司又投資興辦梗片廠,自制火柴桿。由於同業合並,競爭減弱,火柴售價得以上漲,大中華開始賺錢瞭。“九·一八”及“一·二八”事變發生,國內抵制日貨運動高漲,一度占據中國火柴市場半壁江山的在華日資廠(實由瑞典火柴業巨頭控制)大受打壓,大中華公司乘機趕上,年盈利超過40萬元,繼續大手筆擴張投資。1931年11月,劉鴻生還得到民營金融傢陳光甫之助,以新建的企業大樓作抵押,向其麾下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(下稱上海銀行)借款100萬元,開辦中國企業銀行,由商貿、實業轉而試水金融業。跟劉鴻生一樣逆勢而動的,還有“面粉大王”和“棉紗大王”無錫榮氏傢族。1931年4月,榮氏集團旗下的申新九廠在上海開工。它最早的前身,是半個世紀前李鴻章創建的中國第一傢機器紡織廠“上海機器織佈局”,歷經風雨後改名三新紗廠,有近7萬枚紗錠和上千臺佈機,榮傢老大榮宗敬以低價收購其全部廠房設備,改頭換面,重新投產。10月份,榮傢又斥資340萬兩銀子,收買上海厚生紗廠,更名申新六廠。前者原是擁有紗錠73000多枚,織機近千臺的大廠,剛剛因市場不景氣及經營不善於1930年底停業。曾在四年前“寧漢分立”的關鍵時刻,發動江浙商界出錢支持蔣介石“上位”的陳光甫(詳見本報2013年9月2日D8版《寧漢分合看“獻金”》),那段動蕩的日子裡也沒閑著。1931年江淮大水,幾乎讓上海銀行遭遇滅頂之災。當年9月,洪水將退未退之際,市場上突然風傳該行漢口分行作為貸款抵押的大量食鹽受淹,損失數百萬元,又稱其總行在公債和黃金投機上虧本1000萬元,一時引發上海、南京兩地分行儲戶恐慌性擠提風波,十餘天內取款4400萬元,占上海銀行存款總額三成半。如果不是陳光甫以中國銀行常務董事身份,緊急請求多年老友、中國銀行總經理張公權出手相助,後者及時提供瞭足夠的信用保證及現銀支持,上海銀行怕這一關也過不瞭。但性格堅韌的陳光甫,從危機中發現商機。擠提風波結束不到兩個月,上海銀行即出資20萬元,聯手商務印書館、無錫榮宗敬、英商太古洋行及倫敦數傢保險(放心保)公司,在上海成立總股本50萬元的中外合資寶豐保險有限公司,專營水火保險,陳光甫以大股東身份出任總經理。陳光甫的另一創舉,是1931年春天,促成上海銀行與華洋義賑會(民國期間中外人士合辦的最大民間慈善組織)訂立合同,向河北農村合作社貸款2萬元(後增至5萬元),這是中國近代以來城市金融資本流入農村之始。到瞭1933年1月,上海銀行設立農村合作貸款部,當年放款超過100萬元,1935年更增至600萬元以上。這幾百萬元的農村貸款,與1931年江淮大水中八省農戶數億元計的重大損失相比,連杯水車薪都未必算得上,但畢竟擠開瞭一條縫。想想七八十年後,為滿足鄉鎮民間的資金饑渴,仍然有人要鋌而走險,“非法集資”,以至遭遇牢獄之災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,就能掂量出陳光甫及上海銀行當初決策的勇氣和分量瞭。曾參考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編《劉鴻生企業史料》及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教授王方中編《中國經濟史編年記事1842—1949年》。主題圖選自劉香成等編《上海1842—2010:一座偉大城市的肖像》。
新聞來源http://news.hexun.com/2013-09-28/158396848.html
廠辦信貸年息借貸增貸轉貸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